当前位置: 首页 > 平江县二中 > 教研教学

学校推进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思考

编稿时间: 2016-12-01 来源: 未知来源 作者:未知 浏览量:

――湖南省平江县第二中学   何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旨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并基于此改进课程实施,推进教师培训,指导考试评价,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去。――《中国教育学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总导向,也是后《纲要》时代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预示着国家对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倾斜和迈进。

传统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许多学校更关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容易被忽视。但是,从人的成长与发展来看,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对人的成长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目标方面“三位一体”的回归。

新一轮教育改革,国家会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编制新教材、实施新课程,学校、教师再据此组织教学、实施考试与评价。可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源头”,是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基础教育,还要解决两个问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就在“关键”和“必备”上。基础教育重新定位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核心也指向了素养的交集,解决“和而不同”中的“和”即“共同”问题。只要学校有效解决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此基础上腾出的大量课程时间和精力,必然促使多元教育需求的供给与满足,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使基础教育百花齐放。

结合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现状,就学校层面落实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课程构建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

顾明远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鉴于此,我们要把课程建设与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起来,立足学校实际,结合学校特色,审视和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方案,强化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使课程建设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9大素养,共包括25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当前核心素养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但如果我们能主动作为,提前介入,就能在课程改革中更加主动,争得先机。因为,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进行跨界、整合、分层、分类、分项、实践与选择,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优化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和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我们学校认为应从以下七方面加以改变:

把时间权还给学生,从固定时长走向长短课时,从课堂是教师的时间走向课堂是师生共享的时间;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从以教师为本走向以学生为本,从教会走向学会、走向会学;把思考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从哪里想,怎么想,有时间想,且想得明白,让知识在课堂上生成。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倾听、善问、表达、展示、分享;把探究权还给学生,课堂需要间接经验,也需要直接经验;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要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从以教师评价为主走向多主体评价,从鉴定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把方法教给学生,从告知走向探知,从探知走向求知。学校在深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在国家基础性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其融入到评价标准之中,让其成为指引我们课堂的主要标准。

三、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与核心素养相结合。

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必将成为我们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方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教师拥有相应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时代学生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规定了这个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教授提出的教师的结构性“六素养”,为我们接下来的新一轮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引。其教师的结构性“六素养”是指: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方法、教育行为)、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学科素养(学科前沿、学科知识、学科育人)、关系素养(关系理念、关系行为、沟通方法)、信息素养(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术与运用)、研究素养(包括问题性、科学性、方法性)。在过去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很多学校或多或少忽略教师关系素养的培养,以传统的“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来考量,其实教师关系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师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新一轮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即将展开,我们不仅要引导教师去学习和认识学生的核心素养,更要指导老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要搞好校本培训的顶层设计,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方向,从理论的学习、理念的更新、行为的跟进等方面去努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助力扬帆。